詩詞 好歌 靚相 旅途足跡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曹 操 短 歌 行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 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 
越阡度陌 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 心戀舊恩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三國演義》第48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當時賦的就是這首《短歌行》。蘇軾的《前赤壁賦》亦有提及。

這首詩抒發了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苦悶,表現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

全詩四句一換韻,共八章。開頭兩章表達了詩人因人生短促而產生的嗟歎和憂慮。雖有人生苦短的感傷,但並不消沉,

聯繫全篇來看,詩人感歎的是時光有限而功業未成,體現了他“不戚年往,憂世不治”(曹操《秋胡行》)的抱負和雄心;

在感慨憂思之中激蕩著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

接下來四章反復抒寫其求賢若渴的心情。既有對賢才的思慕,又有待賢才的熱忱;既有求賢不得的憂慮,又有求賢既得

的快慰。感情幾經起伏,充分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沉鬱不平。最後兩章分別從賢才擇主和明主求賢的角度,表現詩人寬廣

的胸襟和宏偉的抱負。

本詩感情跌宕,個性鮮明。先寫對人生短促、功業未就的感慨和憂思,再寫為建功立業而思賢若渴的迫切,最後寫自己

的胸懷和壯志。既有低回沉吟,又有慷慨高歌;既有深長憂思,又有美好憧憬。感情豐富,波瀾起伏,發自內心,坦率

真摯,所以個性鮮明,一個憂世傷時、禮賢下士、雄心勃勃、睥睨四海的詩人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詩多處引用《詩經》成句和典故,不但巧妙而恰當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而且使詩顯得古樸典雅。如用“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思慕;“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表現詩人期待、歡迎賢才的

熱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周公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胸懷和壯志。

本詩還運用了比興手法,形象生動而又含蓄深沉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如以“朝露”喻人生短促,以“烏鵲”喻賢才,

以“烏鵲南飛”喻動亂中賢才四處奔走,以烏鵲擇木而棲喻賢才擇主而事,以高山大海比詩人氣魄之大、心胸之廣等。

本詩是曹操借樂府舊題抒發懷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詩經》之後不可多得的四言佳作,頗能體現曹操“古直悲涼”(鐘

嶸語)、“氣韻沉雄”(敖陶孫語)的詩歌風格。

建安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文人詩歌創作的一個高潮。其間出現了許多大家名作。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作家。其流傳

下來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是一生戎馬倥傯的經歷,與飽受生活的磨練和世態炎涼的閱歷,使其詩篇就有了很高的品質。

他的詩歌不但深刻的反映了當時動亂的社會現實,人們的痛苦,而且更多的表現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短歌行》是曹操為宴會而創作的樂府歌辭,雖不以思想見長,但卻蘊含著深厚的意蘊。全詩分三層第一層表達了人生

短暫,功業未成而發的深沉感歎,只能借酒澆愁,情調比較感傷。第二層寫了詩人自己對人才的渴望,渴望在賢才的幫

助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壯志豪情。第三層寫了自己禮賢下士的態度。全文從開頭寫詩人與朋友在一起歡宴之際,碰杯

接盞,歡歌笑語之時,深深感到年華易逝,時不再來而功業未就,深感苦悶,只能無奈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充著斥

深沉的不快,繼而寫到自己充滿著對人才的渴望,和對賢士寄予的厚望,想像賢才到來的歡快景象,然而,有心如此,

人才卻尚未招覽更深層次的感到苦悶,在“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己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就明顯而深刻的表現出來。一心

渴望賢士到來,卻又似乎矛盾的渴望賢士擇明主輔之。“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用“烏鵲擇枝”的

形象來比喻,使意境新疑、且意味深長,在真切的內心矛盾和憂慮之中,滲透著慷慨悲涼的情調。同時又表示自己要象

周公那樣誠心誠意,迫不及待的對待賢士,來使“天下歸心”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抒發自己的遠大報負和志向。縱觀全

文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反反復複,忽明忽暗的憂愁和苦悶來突顯其偉大的報負和志向,深沉的憂鬱氣氛之中卻激蕩著一種

慷慨昂揚的情緒,使人感到在戰亂年代建立功業的艱難和詩人積極堅定的進取精神。

人生座右銘




多謝大叔,在我人生低谷點時,商請老師寫了這句座右銘,鞭策自己,完成使命。

語出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三國鼎立圖




赤壁戰後,曹操進兵關中,打敗韓遂,馬超,佔有涼州。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又進兵漢中,張魯投降,次年,

曹操稱魏王。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都洛陽。

劉備借赤壁之戰的勝利,佔有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並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部分地區。建安十九

年(西元214年)劉備西攻益州取勝,自領益州牧。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劉備大將黃忠破斬曹軍降領夏侯淵,奪取漢中,劉備自稱漢中王。建安二十六年(西元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孫權在赤壁戰後重點向南發展。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派步兵騭向嶺南進軍,佔據交州。次年,孫權將都城從京口

遷到秣陵,並建石頭城,該名建業。黃武元年(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西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看看 Bob Dylan 的演出




Bob Dylan (1941),原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

成名於1960年代,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

他的一些歌曲,如Blowing in The Wind,成為在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被廣泛傳唱的曲目。

直到今天,他仍然是非常有影響力非常受歡迎的藝人之一。

他的歌詞包含了政治抗議、社會評論、哲學和詩歌。

除了在音樂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繼承了美國傳統的民謠、搖滾樂、鄉村和藍調音樂,甚至包括爵士和搖擺樂。

Peter, Paul and Mary ─── Blowin in the wind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Peter, Paul and Mary是1960年代最成功的美國民歌三重唱組合,成員有:
Peter Yarrow,Paul Stookey & Mary Travers組成。

Peter, Paul and Mary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961年於紐約市格林威治村一個咖啡廳Bitter End。從1961年開始公開露面表演 。1962年二月,華納機構簽下了他們 ,開始推出他們的唱片。同年五月,他們 「 Lemon Tree 」打進排行 , 讓他們一炮而紅 。

接著 , 在同一年的秋天 ,「 If I Had a Hammer」成績更好 , 得到了排行的第十名 , 同時榮獲 「 最佳合唱團體 」和「 最佳民歌錄音」等兩項葛萊美獎。這是他們自己最鍾愛的歌曲之一 ,裡面對政治、對世情都提出了批判 ,也樹立起後來他們許多「抗議」歌曲的模式。

事實上,他們三個人之所以能夠情投意合,除了音樂上的理念相近,更因為他們對於政治的思想都是一致的。他們不但在歌曲中唱出自己的想法,還經常一起積極的去參與各種群眾運動,而且數十年如一日,並不像許多人在稍微上了點年紀之後就冷淡下來。

在他們三個人之中,Mary的政治思想是最激進的,因為她的父母都是作家,而且擁有許多左傾的朋友。她從小在這樣的氣氛下長大,因此很自然的也就吸收了那些人的觀念。當時,由於越戰的局勢,使得美國朝野大為不安,反戰、以及爭取人權的聲浪到處都是,三個人也不甘寂寞,不但積極的參與各種示威活動、為那些活動免費演唱,更以許多歌曲來向大眾傳遞他們的政治理念。除了他們自己譜寫的作品,政治理念與他們相近的 Bob Dylan作品,也深深獲得他們的認同,所以經常予以採用。透過他們的詮釋,他們把當時還沒有在商業上獲得肯定的狄倫作品唱上了排行榜 ,「Blowin' in the Wind」和「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都打進了排行前十名,使得他們成了Bob Dylan作品最佳的詮釋者,不但因而奪下另外兩座格林美獎,更在1963年八月,「Blowin' in the Wind」正當紅的時候,和Bob Dylan聯袂參加美國黑人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的示威遊行。他們成了60年代初期最受矚目的民歌巨星。

1970年樂隊解散,1978年為宣傳反核,又重新走在一起,巡迴各地演出。

2004年,Mary驗出患癌,2009年9月16號過世。

諸葛亮的先行者─徐庶





劉備自桃園三結義後,一直屢敗屢戰,身無寸功,先後投靠袁紹、劉表。

在荊州因被蔡瑁追殺,有躍馬過檀溪事;後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潁川人),水鏡向劉備舉薦徐庶(字元直,今河南許昌人,又名單福)。

徐庶先以「的盧」馬誤主事向劉備試探,得知備為人忠厚,後備庶二人會於水鏡家,備拜庶為軍師。備執禮甚恭,引來關羽及張飛二人不滿。

適逢曹操派曹仁及李典攻劉備於新野地,正好給徐庶一個好的開始,初為軍師,即大破曹兵(《三國演義》中,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又洞悉曹仁會夜襲新野,一舉把曹仁痛擊至潰不成軍)。

引起曹操注意,曹操幕僚程昱獻計,假託徐庶母親筆跡,寫信把徐庶騙到曹操陣營,徐母因徐庶中了詭計而自殺,因此徐庶十分痛恨曹操,終生沒有為曹操設任何一條計策,民間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

觀徐庶在 “三國演義”中的發展,只是曇花一現,初任軍師,又怕沒有表現,寸功不立;大勝之後,又因曹操計騙其母親而離開劉備至曹操處,而至屈屈而終。

劉備初有徐庶任軍師後大勝曹兵,方才明白以後只靠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而無寸功,方才明白策略大腦之重要性,遂有 “三顧草蘆”,信任孔明,方有鼎立之事。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向水學習




水是一種平凡之物,但水卻具有自己獨特的性情。

水有五則:

1. 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活動,是水;
2. 經常探求自己方向的,是水;
3. 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4. 以自己的清潔來洗淨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宏度量的,是水;
5. 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霧,或凝結成霜,無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還是水。

『水五則』,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啊!

曹操─許攸 (由倒履相迎至殺之)




許攸年輕時與袁紹、曹操相友善,後來成為袁紹的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均不被聽從,深感不滿。
官渡之戰之際,許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

200年,曹操及袁紹始交戰,許攸勸袁紹緩攻曹操,袁紹自認強盛,不聽勸諫,許攸深感失望。

許攸貪財,其家人犯法,被審配收治,許攸於是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報,建議曹操出兵烏巢,結果大獲全勝。袁紹死後,獻計潰漳河河水淹翼州城,攻克該城,令袁紹之子袁尚兵敗逃亡,斬首審配。翼州城一陷,袁紹基業徹底崩潰。

《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倒履相迎”許攸事,曹操聽聞許攸來訪,喜出望外,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急著去見許攸,把其收為己用,打迎了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之戰。

許攸謀士之才,當世並不罕見,但關鍵是有曹操慧眼的人著實有限。許攸背袁紹而投曹操,致使袁紹大敗,這都是由於袁紹不懂發掘人才、重用人才之故。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如硝煙彌漫的戰場一般,一個企業會不會被淘汰的關鍵就在於其領導者是否具有一雙慧眼、一顆誠心及求才若渴的精神。此外,還必須禮賢下士,聽取忠言。俗話說得好,忠言逆耳。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對屬下“不迎”,“不顧”倒也罷了,在緊要關頭還“不聽”,最終只能導致慘敗,還使得賢臣許攸最終棄他而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眼下一個企業或工廠要發展,單有“千里馬”還不行,還要有能識馬、訪馬、用馬的“伯樂”之才。否則,只能面對千里馬而“嗚呼!天下無馬!”只有具備了曹操這種肯“倒履相迎””的“伯樂”之才,才會有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曹操奪取冀州,亦有許攸之功。許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對曹操經常口出戲言,甚至稱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場合亦不知收斂。在一次聚會上,許攸對曹操說:“阿瞞,你沒有我,不會得到冀州。”曹操一聽哈哈大笑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嘴上雖這麼說,心裏卻非常不高興,以為許攸無禮太甚。

後來,許攸率隨從出鄴城東門,有得意對左右從人說:“他們曹家沒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門。”此話傳到曹操耳中,終於忍無可忍,下令殺死許攸。

曹操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多面體人物,例如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偉人,但難言是君子;他是一個十足的英雄,但有時也會要無賴。對待人才問題也是一樣,他愛才如命,最善於招降納叛,但如果有水恃才傲物,對自己不尊敬,那不論其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功勞,他也覺不容忍,格殺勿論。曹操殺許攸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