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 好歌 靚相 旅途足跡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江 城 子 蘇 軾





江 城 子 
蘇 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於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後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然而,夢中的景象只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在全篇中並未居主導地位。作者之所以能進入“幽夢”之鄉,並且能以詞來“記夢”。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這一悲慘的現實。這裏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面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將生死並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於強調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二句,馬上對此進行補充。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容。王氏死後葬于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里孤墳”,兩地睽隔的後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死者“淒涼”,生者心傷。“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淒涼”的感歎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上段末三句筆鋒頓轉,以進為退,設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後果。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的衰老。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因為十年之後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像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和世事的巨大變化。

下段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本篇的確是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裏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里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淒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里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湧流。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於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後的感歎,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如果聯繫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麼,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麼?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於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後,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並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淒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另一特點是想像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像,並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後的喟歎。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由於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淒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鬱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境界狹窄,詞語塵下。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佔有一定的地位。

浣溪沙 晏殊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景德 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 。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 。《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 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 

殘本。(《辭海》1989年版)

雨霖鈴--柳永




鄧麗君作品


包美聖作品

雨霖鈴--柳永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方留戀處  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處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切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柳永作慢詞,長於鋪敍。此詞是柳永代表作之一。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南下,與戀人長亭送別時的真實感情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詞的上段寫臨別時的情景,下段寫別後情景。
 上段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催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有不同的情調。北宋時柳詞不但在中原民間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係。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敍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 
「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入,極頓挫吞吐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
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顯出詞人心理的矛盾。這裏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然沒有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筆力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裏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途遙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畫。既說「煙波」,又說「暮靄」,更說「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謂「千里」,又謂「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難離之情。



李煜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鈎,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 虞美人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由國君變為階下囚,昔日的歡樂、尊嚴、自由,乃至生命的安全感突然喪盡。內心無法比擬的痛苦便從他一首首傳世的詞中流入一千多年來不同讀者的心田。有人說後主的詞是血寫成的。但這首詞卻真是以命寫成的!無怪其成為千古傳誦的不朽名篇。

後人每每嘆息後主亡國。殊不知人間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上天要惠贈一個偉大詞人給炎黃子孫,我們又何必非要希望他成為一個強悍的君王呢?歷史從來不缺乏能征慣戰的開國英雄,用不著我們去求。但後主這種篤信佛教、寧願投降也不願生靈塗炭的弱者,才正是《虞美人》這種不朽名篇的屬主。再進一步,如果把後主一生當作上天有意安排來啟悟世人的故事,則讀者得益之深,又遠遠不局限於一首不朽名篇《虞美人》了!

李煜〈浪淘沙〉



李煜〈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中國的文學史上,很少有像後主這樣的文學家,在短短的一生中,從富貴榮華,貴為人君,最後卻是山河破碎,淪為囚徒。
被軟禁時,後主以國破家亡之悲,替代了歡娛縱情;以悲愴淒楚之音,替代了濃豔旖旎。從亡國到被毒死,這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所有不朽的作品,卻都是在這時候寫成的。這時他的詞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沒有絲毫的雕琢痕跡。他的詞,像是白話一樣,包含的卻是一般人難有的,也難以體會到的情感。王國維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所有人生中的苦難和血淚,卻造就了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從這個評論我們可以說,中國歷史中流傳下來的,這些文學上的瑰寶──「詞」,正是由於後主的出現,讓其由俚俗之曲,變成了真正有血肉、有深度的的作品,也為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境界。

Leaving on a jet plane (Peter Paul & Mary)

Leaving on a jet plane

(Peter Paul & Mary)

All my bags are packed, I'm ready to go
I'm standin' here outside your door
I hate to wake you up to say goodbye

But the dawn is breakin', it's early morn
The taxi's waitin', he's blowin' his horn
Already I'm so lonesome I could die

So kiss me and smile for me
Tell me that you'll wait for me
Hold me like you'll never let me go

'Cause I'm leaving on a jet plane
I don't know when I'll be back again
Oh, babe, I hate to go

I'm ...

There's so many times I've let you down
So many times I've played around
I'll tell you now, they don't mean a thing

Every place I go, I think of you
Every song I sing, I sing for you
When I come back I'll wear your wedding ring

So kiss me and smile for me
Tell me that you'll wait for me
Hold me like you'll never let me go

'Cause I'm leaving on a jet plane
I don't know when I'll be back again
Oh, babe, I hate to go

Now the time has come to leave you
One more time, oh, let me kiss you
And close your eyes and I'll be on my way

Dream about the days to come
When I won't have to leave alone
About the times that I won't have to say ...

Oh, kiss me and smile for me
Tell me that you'll wait for me
Hold me like you'll never let me go

'Cause I'm leaving on a jet plane
I don't know when I'll be back again
Oh, babe, I hate to go

And I'm leaving on a jet plane
I don't know when I'll be back again
Oh, babe, I hate to go

But I'm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Ah ah ah ah)
(Leaving) On a jet plane

So Long, Farewell (Sound of Music)


So Long, Farewell


(Sound of Music)

懷舊歌曲 长亭送别

懷舊歌曲 长亭送别

(長亭送別)

這曲是由美國的一位哈佛醫學院畢業的醫生 John P. Ordway (1824-1880) 1851年作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後來李叔同(宏一法師)填了詞,於是就從大陸唱­到了台灣。